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我曾经写文章谈过大集体时期我们生产队的粮食产量,说到七十年代初就可以每年生产粮食五十多万斤,1976年突破60万斤。一位叫顽强漂流瓶lb网友坐不住了,质疑我是不是在吹牛!今天有时间想再谈谈这件事,还原历史真相。
我所在的生产队地处江汉平原东南边隅,土地肥沃,雨水充沛。生产队时期靠集体力量挖河修渠,筑堤防洪,建泵站排内涝,解决了历史上“十年九水一年旱”的落后状况,基本保证了旱涝保收。
在我的记忆中,唯一只有1968年秋天,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,内垸渍水不能外排,造成内涝,致使晚稻秧苗淹没,后经补种仍然减少了大部分产量。除此之外都是年年增长,稳步提高。
我所在的生产队在当地只能算中等偏上水平,全队二百一十多人,有水田四百一十亩左右,旱地二百多一点。旱地每年产小麦5万多斤,棉花5千多斤,再种一些其他如芝麻,豆类,油菜籽等与社员生活相关的农作物。
水田全部种植稻谷,当年绝大部分都是双季稻。计划是早稻300亩,中稻80多亩,留20多亩培育秧苗。这样早稻一般亩产600斤,就是18万斤;中稻亩产750斤,就是6万斤,320亩晚稻亩产700斤,就是22万多斤,加上5万多斤小麦就是52万斤左右。像芝麻油菜籽,豆类都是分给社员的,不计算在粮食产量之内。
1976年,全国掀起了农业学大寨的高潮,我们县定为一年建成大寨县的地区。当时县里发出的动员令是:高举红旗紧抓线,百万人民总动员,苦干巧干拼命干,一年建成大寨县!
当年行署选派了庞大的工作组进驻到每个生产队,有各级组织的关怀,特别是化肥比往年的供应多了不少,为提高粮食产量创造了必要条件,所以1976年粮食产量增产了近百分之二十,突破了60万斤。
我的老家过去叫沔阳县,就是现在位于全国百强县市前列的仙桃市。如有疑惑的朋友不妨前去实地勘访!
这些都是真真切切的事实,历史绝不能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故意歪曲,甚至否定!
标签: